本日志标题:两京十五日-太子奔丧历险记        [2021-4-27]

平时小说读得少,最近听罗胖推荐年度书单,就有马亲王2020年出版的《两京十五日》,于是找了电子版一口气读完。

马亲王就是马伯庸,一个钢铁高知直男,提到亲王的名字,就必须要祥瑞御免一下。(祥瑞御免的故事可百度)



说这两京,不是汉唐的长安和洛阳,而是大明朝的北京和南京。《两京十五日》描写就是在两地之间行程15天的情况。

按照目前复兴号高铁速度,从南京南站到北京南站,最快只需要3小时23分钟。可见工业时代对农耕时代的碾压。

小说是架空历史小说,框架骨骼是历史真实,内容血肉是文学虚构。

比如《寻秦记》,朝代背景基于大历史框架,项少龙则是文学虚构进入。当然《寻秦记》又兼为穿越剧,即现代人穿越到古代完成剧情创作。

而《两京十五日》则完全是原朝原人,部分历史部分虚构。

作者马亲王是通过自己考证的一个西汉故事和朋友换来的创作思路。

思路来自《明史》某传(不剧透),其中有提到明宣宗从南京返回北京奔丧途中,某篡权集团在半路埋伏。但在哪里埋伏,以及为什么没有成功都没有介绍,于是才有了马亲王的虚构想象。

整部小说的总体框架来自《明史》中区区40多字:“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也就是四月份南京经常地震,皇帝命令太子南下安抚,不巧五月份皇帝身体就不行了,急忙召回太子,六月份太子赶到京城。这是小说主线。

围绕主线结合某传虚构,就产生了太子在两京之间的惊险历程,即“太子奔丧历险记”。

作为太子,不可能一人回京,但作为小说进行人物刻画,也不会浩浩荡荡千百人回京,于是就有了小说中的“四人小团队”:一个太子,一个文官,一个武夫,一个女医。太子和文官是历史人名,武夫和女医是虚构人物。

小说的剧情冲突主要来自某篡权势力的追杀和四人组的逃跑。虚构的武夫和女医也各有故事线,他们也都是小人物角色参与皇族权争,可以说是男女一号。

围绕这十五日,地理位置上的一路北上,剧情上的一路逃亡,以及团队成员情感的一路升温。

说起地理位置,少不了南京金陵城、扬州瓜州、淮安、济南和北京皇城。

这几个地址一串,自然会想到太子走的是水路,即从南京顺长江而下,到扬州瓜州再顺京杭大会河一路向北。

说起京杭大运河,也是非常重要的漕运通道,结合大明朝初期的历史,小说把迁都和漕运的社会问题嵌入其中,让太子有了平民视角来深刻体会这两个问题。

当然,这两个问题也是为什么篡权集团能利用各方势力来绞杀太子的原因:一旦迁都,两京的官员安排、随迁大户都是问题。一旦迁都,漕运一线产业生态链都遭影响。

高层考虑的是如何体恤百姓,而百姓考虑的是如何维持生计,高层和百姓之间出现的执行层,在执行时往往会出现不少偏移,甚至是反借盘剥。于是小说就又涉及到民间组织白莲教。

小说以皇族、篡权集团和白莲教的三股势力交织,还夹杂男女一号的身世之谜和女权运动,一路裹挟不断向北推进。


总体来说,还是因为古代消息传递慢导致。要是能一秒电话接通,也就是没有了皇后苦等太子消息的尴尬。

看《两京十五日》可以预先了解一点点一下大明历史

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直想立第四子朱棣(网友戏称Judy)为储君,奈何长子是朱标被列为太子。

不曾想朱标短命,在朱元璋之前就去世,老朱还是想让朱棣来做储君。

无奈法理不允许,朱标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才是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

后来,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登基,就是建文帝,而朱棣依然是燕王王爷身份。朱棣和当朝皇帝也就是叔叔和侄子的关系。

建文帝上台后要削弱藩王势力,自然也会对叔叔朱棣动手,而朱棣不会坐以待毙,直接反向夺权。

因为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定都选在了离家不远的南京,所以此时的朱允炆建文帝也还是在南京。而朱棣之所以是燕王,自是封地在燕地即北京。

于是燕王发动“靖难之役”,从北京一路南下打到南京,居然真的就把建文帝干掉了,叔叔抢了侄子的皇位,然后把大明朝迁都北京。

小说的故事就是朱棣的儿子仁宗快不行了,然后朱棣孙子,此时的太子还在南京一路向北奔丧的故事。

仁宗作为朱棣的儿子,和他老子不同,却一直想着迁都南京,无奈那段时间南京经常地震,民间戏说老天爷看不惯朱棣抢了侄子的皇位,南京城要真龙翻身。

此时的太子朱瞻基接仁宗命令,到南京来安抚,不曾想刚到南京没多久,就接到消息说他老爸仁宗快不行了,而这位仁宗即位也才一年多,据说是体态肥胖同时纵欲过度导致。

小说中朱瞻基一路四人的逃亡故事由此展开。

至于最后朱瞻基成功奔丧到北京,后来登基做了宣宗皇帝。也是想迁都南京,无奈还是南京地震,加修建紫禁城和皇陵,一直就拖着。

后来朱瞻基的儿孙辈皇帝,因为自小在北京城长大,对南京没什么感情可言,所以就这么一直定都北京了。


读马亲王的小说,即可以学到历史也能学到一些隐藏知识。

比如古时候对船的运载能力没有“吨”这个单位,而是用“料”表示。当然,料的前期意思并不是指船承载单位,而是造船所用木料的数量。

古代船只都是用木材来建造到,一艘船需要许多根木料。如造一艘需要用二十根木料才能建成的船,古人就会先计算用料数量。二十料船,意思就是要用二十根木料才能造成这艘船。

一般,一根普通的用船木料,在正常情况下长度大概在五六米之间,直径约二三十公分之间。由于这样的一根木料在水中的浮力,基本可以承载三个成年人的重量,也就在三百多斤左右。

因此随着习俗惯性的延续演化,便渐渐的把船木料在水中浮力的承载量,用来计算船只大小。

由此以料为单位的船只计算单位便出现。一料就是现在的三百多斤。小说中太子朱瞻基的宝船是两千料。

又比如,小说开篇是用一只蟋蟀的视角来描写宝船,为什么是蟋蟀而不是蚂蚁,这其中也自有玄机。

因为历史上的宣宗朱瞻基就是有名的“蟋蟀皇帝”,从小就爱玩斗蟋蟀,甚至在小说中利用这项技能赢了一场赌局。

关于明朝的历史,我们最熟悉的三宝太监郑和也有露脸,另外还有工科奇才太监阮安,北京城的建设都和这位太监有关。

特别提到的是女医这条线,其实是一女之力来挑战大明朝的殉葬制度。

这也是作者马伯庸在写本书之时翻阅了大量史料后无法回避的明朝问题。

一口气读完还是意犹未尽,趁热做个记录。

然后就是在想哪个演员适合演太子,演文官,演武夫,演女医。开始期待影视剧出品了。

哦,对了,太子、武夫和女医三人之间有情感戏。
在百度搜索完整的两京十五日-太子奔丧历险记内容,或者用Google搜索相关的更多内容

By [cnbruce] at 16:55:10 | 评论 [0] | 浏览 [2030] | TrackBack| 返回顶部

About Comments
此篇日志暂时没有相关的说明和评论。:)


Post a Comment
呢称: 验证码: 
禁止笑脸转换 禁止UBB | 缩放输入框:6 5 | [Ctrl+Enter提交](1000个字符限制)